維也納—紐約—巴黎—香港
石漢瑞出生在維也納,五歲時隨家人遷往紐約,青年時期在亨特學院學習美術,紐約著名的抽象印象派藝術家們?nèi)缌_伯特•馬德維爾(Robert Motherwell)、威廉•巴茲奧特(William Baziote)、理查德•利伯(Richard Lippold)皆云集該校,在活躍、豐富的學習氛圍中,石漢瑞獲得了色彩與構圖的寶貴知識,同時也領悟到作為畫家的要素:根據(jù)自己的內(nèi)在時鐘來工作。這使他意識到自己難以成為一名畫家,繼而進入耶魯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師從設計大師保羅•蘭德(Paul Rand)。
保羅•蘭德之「沒有構思,就沒有設計」的理念為石漢瑞的設計人生打下了最為堅實的專業(yè)基石,他曾生動地回憶蘭德在第一堂課上的講授:「保羅•蘭德教我們的第一件事,就是構思。他說,如果你不能在一張索引卡背后寫下你對一個設計的構思,那便不能算是設計。有同學回答:我有種感覺,一種自然的感受,保羅反駁說,那不是構思!」
石漢瑞常常引用阿蘭•弗萊徹(Alan Fletcher)的話來闡述設計與藝術的區(qū)別:「一個設計者要試著解決客戶的問題,一個藝術家試著解決他自己的問題?!挂敭厴I(yè)后,石漢瑞在曼哈頓的廣告公司與設計公司工作了一年,獲得了前往巴黎索邦大學的獎學金,在巴黎工作的兩年,確定了他的「歐洲感」和對最新設計趨勢的靈敏洞察。在朋友推薦下,石漢瑞接受了香港《亞洲雜志》的邀請:一個嶄新的設計歷程由此發(fā)端,對于個人如是,對于香港亦然。
跨文化設計——中西相融,渾化無跡
香港,很難有一天看不到石漢瑞設計的作品。他的客戶名單如同一份榮譽冊:匯豐銀行、渣打銀行、香港賽馬會、香港地鐵、香港上海大酒店、嘉里集團、置地集團、連卡佛、中信泰富、和記黃埔。
香港是一個匯集之地,東西方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對比、碰撞、蛻變,對應在生在維也納、長在紐約、植根香港的石漢瑞來說,是一種近乎完美的契合。
石漢瑞曾說,要理解文化背景,才能達成真正的文化交流。文化功底是創(chuàng)造精神和設計靈感的基本原生動力,文化功底修煉的功夫越深,創(chuàng)造的境界就越高,對話和認同的范圍就越大??缥幕猿蔀槭瘽h瑞在視覺上最鮮明的設計語言,正是他對香港文化深刻的體會。
1983年,匯豐銀行委托石漢瑞設計新的企業(yè)標志?!赶愀凵虾R豐銀行」這略顯冗長的名字已不能匹配這家世界級金融和保險集團的發(fā)展趨勢。石漢瑞取用銀行的簡稱「匯豐」來作品牌名稱。銀行的象征「圣安德烈十字徽旗」是靈感的源泉。簡潔利落的六角形標志,如同指南針,指著不同方向,意味著來自東南西北、世界各地的業(yè)務。中央兩個紅色的三角形尖角相對,構成的形狀是一個沙漏,象征著財富不斷積聚;兩旁各有一個紅色三角形,尖角分別指向左右兩邊,象征集團業(yè)務的不斷擴展,張力無限。同時,標志在視覺上內(nèi)收外張的擴展力,隱喻地傳遞出這家自1864年在香港發(fā)起的國際化交融機構「立足當?shù)?,面向世界」的企業(yè)傳承。
石漢瑞談及對設計認知的觀點有三:一是設計乃是解決客戶的問題;二是設計需以思想作為依托載體;三是設計須包含對比。色彩、結構、新舊、文化,乃至情感皆可成對比。在為匯豐銀行所做的1980年的年報封面設計,畫面分為左右兩邊,一邊是象征西方的自由女神,一邊是象征東方的京劇名伶,這種把東西方文化對比、碰撞、糅合在一起的設計手法準確地傳遞出匯豐的企業(yè)文化淵源與不斷進取、發(fā)展更為廣闊的國際業(yè)務的時代精神。
中信泰富集團的視覺形象可以說是石漢瑞跨文化設計的精彩解讀。中信泰富集團于香港成立后,極需塑造一個既區(qū)分于北京母公司,又要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為企業(yè)身份之源的視覺形象。石漢瑞以中信泰富集團的英文簡稱CITIC五個字母所構成的紅色中國燈籠,呼應著「中」字形狀,寓意中國文化里吉祥、慶祝、紅火、熱鬧的含義,同時傳達出這家業(yè)務廣泛、前景廣闊的企業(yè)所展現(xiàn)出的美好愿景。
香港九七回歸前夕,皇家香港賽馬會決定改名為「香港賽馬會」,把「皇家御準」四個大字拆除,以示告別英國殖民時代。石漢瑞以之作為賽馬會重塑形象的契機,在傳統(tǒng)與新生、情感與憧憬中設計出巧妙的平衡。在充分保留和利用原會徽百年所累積出的形象認知度的前提下,以世人熟知的馬鞭、馬蹄鐵以及馬韁等元素組成的新形象,在對比鮮明的藍、黃兩色映襯下,充滿著新生的活力。新會徽的設計盡可能地保留住會員及市民大眾心中對賽馬會的情感認知,致使馬會開幕當天,很多馬迷都沒有覺察會徽已被人「動了手腳」。對此,石漢瑞反而感到很高興,「舊商標沿用百年至今,已深入人心,如果是好的東西就應該好好保留。愈是不為人察覺的設計,我愈喜歡。」這就是石漢瑞在設計中細心呵護與體察的深厚「人情」,如同日本能劇大師世阿彌所言,「隱藏著的才是真正的花」。
「香港設計之父」的香港情懷
香港才是石漢瑞的故鄉(xiāng)。這里所發(fā)生的轉(zhuǎn)變,讓他感受很深。如今的香港好似迷失在「奢華」里,已然忘記了起初的文化根基—謙遜、開放、兼容包蓄的精神成為石漢瑞的香港「追溯」。
在他五十年的設計歷程中,六十年代是石漢瑞最為懷念的。他覺得那時是香港最本真的時代,「那時候,一切都很down to earth,吃飯的餐廳,就像家中廚房的延伸,尖沙咀還有人力三輪車在街上行走,十分舒適,合理??傊?,一切都是直接的、靈活的、美麗的。因為人有的是希望與潛能,大家都希望自我完善?!篃o論社會氣候或是從事創(chuàng)作的設計家,都會盡情地吸收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啟發(fā)出無限靈感—亦中亦西的港式創(chuàng)意便發(fā)軔于此。
石漢瑞把自己在香港的五十年比喻成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逃出埃及,找尋神所應許的美好之地。以色列人在曠野四十年,終于找到了應許之地,石漢瑞在香港五十年,可否找到應許之地?石漢瑞說尚未找到:「當摩西一人上山很久之后還未下來接民眾,他們在等待之時便用金器鑄成一頭黃金小牛,一起崇拜。香港今天對奢華的追求,便是這樣。」石漢瑞形容自己仍然在曠野中尋找。
石漢瑞對香港的深情,無需語言,在他五十年的設計作品中,已然找到了「應許之地」。
Henry Steiner
香港設計之父—石漢瑞
貢獻與成就
1993-1997 國際平面設計聯(lián)合會會長
1986-1988 香港美國商會副主席
1973-1985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委員會會長
1974-1976 香港設計師協(xié)會會長